培养冰雪运动员 欧美哪些经验可借鉴

来源: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冬奥会的火热举行使得全世界最知名的冰雪运动员空前走近中国观众。面对武大靖、谷爱凌、羽生结弦、肖恩·怀特等明星运动员,各国的冰雪人才培养成为一个话题。欧美的冰雪运动更为普及,它们在培养冰雪运动员方面有哪些经验可借鉴,普通家庭是否可以培养专业滑雪运动员?不同的培养模式,家庭需要投资多少?《环球时报》记者为此采访欧美家庭和专业人士。

一个美国家庭现身说法

谷爱凌冬奥夺冠后,不仅在中国,美国家庭也在热议 “谷爱凌现象”,凡是做家长的,没有不艳羡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西蒙夫妇是《环球时报》驻美国记者在波士顿的朋友,他们12岁的女儿玛雅也在学习滑雪,最近夫妻俩刚带着女儿从马萨诸塞州的蓝山滑雪训练场回到家。

西蒙夫妇告诉记者,在美国,青少年冰雪运动不仅仅包含滑雪,还有速滑、短道速滑、冰壶、冰雕、高山越野、冰球等项目也属于冰雪运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运动能力,还能培养孩子艺术涵养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冰雪运动是融合的、跨学科的活动。纵观一些冰雪明星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成名得到回报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家庭在培养投资,而美国像谷爱凌父母这样培养孩子的家庭并不在少数,但这些家庭未必就有谷爱凌这么好的结果。“同样作为父母,有时候看到自己孩子训练这么危险和辛苦,我常想放弃算了,坚持下去未必就能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星,但转念想想,哪一个孩子的未来不是未知的,我们尽心尽力了,至于能不能成名,也要靠运气的。”西蒙夫妇说。

西蒙夫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滑雪不像普通体育运动,对气候、环境、场地、装备等的要求都很严格。美国天然滑雪场一般在寒带山区,往返、食宿、车辆是起码的物质基础。美国滑雪场一般一晚住宿费为100-200美元。滑雪板从400美元到1000美元不等,随着年龄不同,滑雪板尺寸也要更换。餐食如果在滑雪场的餐馆解决将非常昂贵,一般是租用带厨房的酒店房间自己做,平均每人每天50美元。一到雪季,滑雪运动开始进入集中训练阶段,在这样的训练地一住就是一两个月。美国家庭培养一个滑雪明星同样不易。

“物质和资金上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最害怕的是孩子在学习滑雪过程中受伤,”美国佛蒙特州欧克莫山区滑雪度假村一位滑雪教练告诉记者,虽然孩子可以投保运动保险,但也可能意味着受伤而终止这项运动,那么前期家庭投入的高额训练费,只能当作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其实,与谷爱凌同期的已经有不少华裔家庭的子女在奥运赛场上大显身手。比如这次冬奥会赛场上美国队里出现的华裔小将周知方、陈楷雯、刘美贤等。他们的成功,一方面源自父母本身就是当年留学美加等名校学霸,后来又成为社会成功人士;另一方面得益于美国教育制度对体育项目的重视,尤其是著名大学对体育成绩的垂青。当天时、地利、人和几方面因素都同时具备,就不难催生谷爱凌这样的杰出冰雪运动员。

从幼儿园到退役德国的培养网络

在德国,儿童和青少年参与冬季运动的普及率很高。德国许多家庭从孩子两三岁就开始让他们踏上雪场,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在德国,已形成了一个从小进行冰雪培训到职业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的完整网络。

家住慕尼黑、拥有两个孩子的企业家托斯滕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孩子3岁上幼儿园后,许多德国家庭都会送给孩子滑雪工具、滑雪服。

欧洲山区长时间覆盖皑皑白雪,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欧洲的“冬季运动季”。德国许多家庭都会去山区度假,最受欢迎的是阿尔卑斯山区。在假期里,一家人会参与滑雪运动,孩子们会跟着教练学习。

当孩子进入小学后,学校设有一些免费的基础课程,让孩子掌握基本知识和动作。学校每年还会组织各种滑雪冬令营,在那里孩子们会度过至少一周的时光。以前,滑雪冬令营主要训练越野滑雪等传统滑雪项目,现在孩子们更喜欢练习单板滑雪、高台滑雪等挑战性更大的滑雪项目。这种冬令营的费用大部分要学生自己承担。

如果孩子们对冬季运动兴趣很大,家长就会让他们参加昂贵的俱乐部培训。托斯滕告诉记者说,他的两个孩子都在参加俱乐部培训。在俱乐部里,孩子们常常可以得到曾获得过奥运金牌或者欧洲、国家级别金牌教练的技术指导。这些课程的费用每月也得上百欧元。

如果孩子们到山区参加实践练习,或者参加各个级别的比赛,这时需要的支出也非常大,包括住宿、饮食、保险等。家长们一般也会跟随孩子们去比赛地,也得住酒店,甚至请假。

而对于那些天才学员,可以从初中开始进入德国冰雪运动精英学校。只要进入这个项目,孩子们的培训费用基本由国家及赞助机构支出。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学者雷德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目前有8所滑雪运动精英学校,这些学校将竞技体育、学校和生活统一起来。学校的教练员由德国滑雪协会派出,他们会根据每个孩子的潜力,量身设置灵活课程。据媒体介绍,对这些学校投入的各种资源,包括培训、比赛、食宿等,平均每个孩子花费达到六位数。

当孩子从高中毕业后,德国等欧洲国家并不让孩子们直接进入国家队。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规划,进入大学、联邦机构或者专业俱乐部边训练边学习或工作。这些学生如果代表国家队比赛,他们在国家队的训练、食宿、交通等费用由国家体育部门负责。

“进入这些机构培训的运动员有个好处,未来从国家队退役后,可以进入这些机构就业。”雷德曼说,加上学生平时还有各种补贴,可以说生活、工作和比赛三不误。雷德曼说,冰雪运动投入大,不过,由于德国已经形成一张有利于顶尖运动员的培训网络,即使家庭条件较差的运动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补助成为世界冠军。

传统培养、跨界跨项、单飞

随着北京冬奥的成功申办以及“带动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的号召,中国的冬季运动发展迅速。2015年,当北京取得冬奥会举办权时,109个小项里有1/3是中国从来没有开展过的。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参加了全部109个小项中的104个。

一名已退役的滑冰运动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传统夏季项目通常是从地方到省运会、全运会层层发现人才,但很多冬季运动此前国内没有充分开展,人才的选拔采取的是跨界跨项的方式。据公开报道,平昌2018年冬奥会后,国家开展跨界跨项选才的尝试,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冬季项目运动员。很多原来从事田径、武术、拳击等项目的运动员通过选拔,走入了冬季项目的国家集训队。

上述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东北部分地区,速度滑冰、短道速滑等优势项目已有较深厚积淀和人才积累,但很多雪上项目人才非常缺乏。不只是运动员不足,教练员更是稀缺。

在本届冬奥会上,谷爱凌和苏翊明的出色表现让人们看到了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另一条路径——不通过专业队的层层选拔,而是自己训练和参加比赛,依靠奖金和赞助商延续自己的运动生涯。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式在欧美更为常见,而近期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名冬奥外国滑雪项目运动员也均透露,他们也是这样一步步从俱乐部成长到国际赛场的。

但这种“单飞”式的运动员培养方式也需要巨大的投入。三亿冰雪、疆赛体旅创始人孙超1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培养一个有成绩的国家级运动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投入。首先,培养时间非常长,大约十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其次,滑雪运动员本身的训练和赛场大部分在冬季,需要逐雪而赛,在中国的夏天经常要到南半球。此外,运动员还需要参加全世界各地比赛,以保持状态和积分。本届冬奥会高山滑雪参赛者、牙买加运动员本杰明·亚历山大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近年来长期在奥地利、瑞士等国训练,几年间的花费不菲,而他还不是该项目的世界一流选手。

对于谷爱凌的成功模式,孙超向《环球时报》记者分享了业内的主流观点:这是体育运动全球化的成功,也是在选择归化运动员千锤百炼的一个成果。

上述不具名的滑冰运动员表示,谷爱凌和苏翊明都不是传统体校和体育队培养出来的,他们的成长方式具备着高投入和高风险。对于部分欧美国家而言,与中国不同的冬季项目基础、训练模式、文化传统等,让他们已经构建起从业余到半职业、职业的人才体系。此外,很多欧美运动员也努力平衡体育和教育,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寻找更多可能。

标签: 环球时报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