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将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日本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邢晓婧】日本经济产业省24日发布消息称,正在访日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当日从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提取“多核素去除装置(ALPS)处理水”样本,用于对其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检验。日本政府计划于2023年春季,将福岛核污染水通过海底隧道排放至海洋。24日,多位海洋问题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行为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等多项国际公约及国际法原则,应将该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大会等国际机构以及WHO等联合国专门机构加以讨论,“日本必须承担由此对各国海洋环境、渔业资源等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

统计数据显示,日本计划排放入海的核污染水约为137万吨,预计20至30年内排完,在排放期间还会产生新的核污染水,共计超过500万吨。日方宣称,经过ALPS处理过的核污染水是“干净水”,甚至能喝。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完全不可信。”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郁志荣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日本决定排放的核污染水,数量大、毒性大、危害大,一旦付诸实施其影响不亚于发动一场“核战争”,将对整个海洋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严重损害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他说,日本将核污染水排放入海不仅破坏海洋环境,就连海洋捕捞、海上运输、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都要受到巨大冲击,作为海岛国家的日本无疑是自掘坟墓。

实际上,日本国内的渔业从业者对于“排海”的反对声浪从未平息,日本政府曾会见本国渔业代表试图获得“理解和支持”,却对同样受到严重挑战的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反对声音充耳不闻。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求光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福岛核污染水一旦排入海洋,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染水必将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行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对海洋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危害。

胡求光说,日本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毁灭性破坏海洋环境,近海渔业必将遭到灭顶之灾,远洋渔业也不能幸免。渔业生产受到重创,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将面临停滞风险,继而海产品市场萎缩,形成行业的恶性循环。而且,日本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对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态平衡造成不可逆转的持续性破坏,导致以海洋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滨海旅游经营活动无法开展,昔日热闹非凡的滨海旅游业随之销声匿迹。

“如果日本一意孤行,坚决将核污染水排海,那么必须承担由此对各国海洋环境、渔业资源等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院长裴兆斌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行为既严重威胁海洋环境,损害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海洋利益,又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安全公约》等多项国际公约及国际法原则。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成汉平则称,中国作为主要受害者与当事方,应推动设立核事故法律救济制度,条款包括排放核污染水带来的负面冲击和影响,以便为帮助那些受到影响的渔民、沿海民众向日方要求经济上的补偿。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张晏瑲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为有效追究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国际法责任、切实维护好我国相关海洋权益,最大程度阻止核污染水排放计划的付诸实施,我国应积极与日本政府就核污染水排放问题展开谈判,落实诉讼或仲裁的前置程序,就核污染水排放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大会等国际机构以及WHO等联合国专门机构加以讨论,并进一步向国际法院申请咨询意见,这是实现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以此确认日本擅自排放核污染水行为的违法性,同时为追究其国际法律责任做好准备。

据悉,学术界对于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海决定高度重视,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日前举办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研讨会,来自全国不同科研院所、涉及海洋安全、国际政治、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法制、海洋经济与管理以及海洋危机管控等多个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与会专家学者就日本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对我国东海乃至世界的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等核心议题展开广泛深入地探讨,一致认为需要从危机管控、法律完善、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提高海洋安全维护能力,为海洋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标签: 海洋环境 环球时报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