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江脱贫“摘帽”记 :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

来源: 新华网

从云南省会昆明出发,搭乘飞机到昭通市机场,再驱车250多公里,穿过近40座隧道后,我们记者组一行便抵达昭通最北端——绥江县。

绥江,座落在金沙江畔。这里生活着17万人口,曾是国家级贫困县。43个村里曾有33个贫困村,其中24个属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46721人。

去年年底,这个县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41.3%降到1.29%。31个贫困村脱贫,累计脱贫人数45260人。

愚公移山志,精准脱贫式,绥江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

“一迁”:水电移民——旧貌换新颜

依山傍水,云雾缭绕。

眼前的绥江新城,宽阔的柏油路延伸,整齐的高楼林立,还有几座悬索大桥横跨金沙江面,与对岸的四川省宜宾市连接。

移了6万人,建了这座城。

2011年3月,我国第三大水电站、“西电东送”重要能源项目——位于金沙江下游江段的向家坝水电站通过核准。它的建设意味着绥江县城和3个集镇需要整体搬迁。

1年的时间,重建新县城和集镇;2个月的时间,移民搬迁6万人口;1个月的时间,拆除老县城,清理库底……

2012年10月,向家坝水电站如期下闸蓄水发电。绥江百姓也住进了半山腰上的新家。

“你们看,这两个岛之间是原先县政府的所在地。右边这片水域下面是先前的老城区中心,左边那片是医院、学校等。再那边就是我原来的家。”绥江县宣传部长李平指着水面不同方向介绍道。

因水而起,移民而兴。

新建后的绥江县城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比老县城面积扩大了3倍多。3万多农村人口住进了县城,从“山里人”摇身一变为“城里人”。随着城区的扩大和大量农村人口入住县城,移民后的绥江全县,城镇化率得到大大提高。

从零规划、重新建设、举城搬迁,这是绥江脱贫攻坚战史上的一个“大手笔”,大大加快了绥江的城镇化进程。

新建的学校、医院、住房进一步保障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同时,在举县搬迁、安置的过程中,绥江还累积了许多规划建设和群众工作方面的宝贵经验,为接下来的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可靠的基石。

“二搬”:易地扶贫搬迁——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

来到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栋栋高楼错落有致,广场上奔跑嬉闹的孩子们,拉家常的老人,大家在一起融洽和谐地相处,富有生气。

不远处后山坡上的扶贫工厂车间里,47岁的黄述琼正全神贯注地组装着耳机零件。同时在车间工作的,还有300多名易迁妇女。

“搬进来之前就告诉我们有工厂可以上班。1个月有2000元左右,政府还给我们稳岗补贴1000元,加起来就有3000元左右,比在农村生活时好过得多了。”黄述琼说。

兆佳坝易迁安置区聚集了1318户,共4963名这样的贫困群众。他们原来住在偏远、高寒的山上,常年阴雨。房子是木头搭的串架。由于山区道路不畅,扶贫干部每次去,要从早上走到中午,一天之内无法往返。

起初,多数贫困户“故土难离”观念重,舍不得离开自己祖辈生活的地方。绥江县中城镇党委书记牛国斌回忆道,“但搬进来之后他们就不想再回去了。”

一对一帮扶,兴产业、稳就业、促培训,绥江努力实现易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兆佳坝,扶贫干部们人手3本台账。上面记录了所有易迁户的信息,包括劳动力就业务工情况、易迁后原来“三块地”(包括耕地、林地和宅基地)的使用和产业覆盖情况,以及政府贴息贷款下入股企业情况。

“搬来的易迁户,原来耕地、林地、宅基地各有多少亩、种了什么、还有多大空间让我们实行竹产业覆盖?已经务工的,现在哪里务工、工种是什么、工资多少?没有务工的,原因是什么、想去哪里务工、想做什么工种,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有没有办理政府的产业贷款,是否入股了仔猪场、养牛场、水泥厂等,收益了多少、分红了多少?……”一提起台账上的易迁户信息,牛国斌滔滔不绝。

挪穷窝,拔穷根。易地搬迁让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连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能住到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样好的日子。”黄述琼笑着夸赞道。

如今,兆佳坝安置区有了新的名字——“福兴社区”,寓意幸福、兴旺。

“老百姓从大山里搬出来,生活相比以前已经幸福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帮助他们,把日子越过越兴旺。”绥江县委书记杨淞说。

“三兴”: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绥江县新滩镇天宝山,村民们正忙着分拣采摘下来的当地特产李子,一筐筐地运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再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天宝山石龙、鲢鱼两个村种植李子面积达1.2万亩。去年产量1.2万吨,产值5400余万元,带动472户贫困户脱贫,户均收入近3万元。

由于实施标准化种植模式,坚持产、供、销一体的具体且行之有效的做法,天宝山当地的特产李子现已逐渐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半边红”。

然而,十年前,万亩“半边红”还只是一片玉米地。

“最初,老百姓思想比较传统,认为我们祖祖辈辈种玉米,种出来能填饱肚子,种植李子要卖给谁呢?”现任绥江县常务副县长、曾任职新滩镇党委书记的杨绪春回忆道。

“石农土地条件太差,连玉米也种不出来,就率先种植了李树。李子收成了,挣钱了,这边(鲢鱼村)村民看到了,思想也开始变化了,改种李树了。”

思路一开天地宽。

春天,漫山遍野李树花开;夏天,家家户户忙着采摘。“半边红”李子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品。

此外,天宝山因地制宜,引进生态水产业,引导村民们养鱼。山上种李,水里养鱼,天宝山作出了一篇脱贫致富的山水文章——变资源为资产,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贫困户的口袋鼓了,大家的脑袋也活泛多了。如今的天宝山,家家户户建新房,还争当“七个一”示范户——拥有一个整洁美化的院落、一间整洁有序的客厅、一间干净清爽的厨房、一间收拾规范的卧室、一个卫生清洁的水厕、一套处理粪污的设施、一项稳定增收的产业。

有生态、有产业、有人文、有设施,天宝山计划接下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当地民众增收致富再开一扇门。

从举城移民到易地搬迁,从城镇到乡村,从产业到就业,绥江脱贫攻坚的每一步都迈得坚定而精准。2018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绥江县退出贫困县。戴在绥江数万人头上的贫困“帽子”,如今终于摘了。

“摘帽不摘责任、政策、帮扶和监管。我们将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帮助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坚决防止返贫,立志实现长远脱贫。这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杨淞书记坚定地说道。(陈颖)

标签: 脱贫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