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临灭绝到虎豹双增——来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观察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长春10月14日电 题:从濒临灭绝到虎豹双增——来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邵美琦、高楠

北纬43度附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这个横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的公园里,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数量已经攀升至50只和60只,打破了外界关于“野生东北虎将在中国绝迹”的预言。近年来,公园的生态系统得到整体保护、修复和治理,一套全新的中国模式照亮了虎豹“回乡”路。

中国“大猫”变成新晋“网红”

20世纪50年代,由于森林采伐过度,食物链中断,被称为“虎中之王”的野生东北虎在东北逐渐消失。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人们开始付出巨大努力。虎豹处于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它们的存在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志。保护野生东北虎豹不只是保护单一物种,更要保护好连通的栖息地、健康的植被结构和完整的食物链。

2001年,我国第一个以东北虎豹及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珲春自然保护区成立。2014年起东北重点国有林区陆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在政府的鼓励下,不少过去的伐木工、猎人转型成为护林员、巡护员。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

今年上半年,野生东北虎“完达山1号”下山进村的视频走红网络,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一濒危物种正在广袤山林里悄悄扩散。东北虎逐鹿、组团春游、照镜子……人们讨论着又猛又萌的东北虎,“大猫”成为受追捧的“网红”。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还不时传来好消息。不仅棕熊、梅花鹿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呈现增长态势,变异色型的黄喉貂、罕见的白狍等“神兽”的出现也让人们大饱眼福。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数据显示,试点期间,森林蓄积量增长5.2%,有蹄类种群明显恢复,梅花鹿相对丰富度指数增长3.5倍,野猪增长近2倍,狍增长1倍以上,新繁殖东北虎幼崽10只以上、东北豹幼崽7只以上,幼崽存活率从30%左右提升到50%。

蛮力保护变成科学守护

公园试点初期,“通讯靠吼,交通靠走,防寒靠抖”是生态学家和巡护员的真实写照。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耗费了科研团队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

“那会儿就用简单的红外相机监测,3个月换电池,3个月取视频素材,3个月做分析研究。了解老虎的生存状况往往要耗费一年时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这样形容过去与东北虎的“时差”。

没有网络,建起网络。几经周折,科研团队和多家科技公司合作,利用防火瞭望塔布设起网络,研制出智能红外相机,建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此举不仅可以联网完成高清图像和视频实时回传,还能做到土壤、水质、空气等传感器的生态因子采集回传。

数月的工作量压缩到一天,科研人员摆脱了与老虎的“时差”。“这对我们的研究方法来说是一个巨大改变。”冯利民说。

除了科技赋能,作为目前唯一一处地处东北边境地区的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不断加强跨境合作保护。

四年多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与俄罗斯豹之乡国家公园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跨国界保护地建设,开展虎豹跨境活动专项研究、巡护员竞技赛等保护行动。两国的共同努力,改善了野生东北虎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力维护了其种群安全。

“虎进人退” 孤岛变成通道

虎豹定居,实现稳定繁衍和内陆扩散不但要实施生态修复、改善栖息地质量,还需要打破其被村屯、公路、铁路等隔离的“孤岛状”生存状态,避免其种群面临资源耗竭和近亲繁殖。

为此,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政府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实施森林植被修复、核心区生产生活退出、虎豹迁移扩散廊道建设等工程。

位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核心区的吉林省珲春市,曾规划建设一条跨省高速公路和一条跨国高铁。但有人提出,高速公路和铁路穿过保护区不利于东北虎豹的迁徙,为此,吉林省决定取消原定的高速公路建设,而高铁则改道而行。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综合处处长陈晓才介绍,目前已识别出5处虎豹扩散通道,东北虎豹正呈现明显向中国内陆扩散的趋势。

一个世纪前,曾有数百只老虎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生存。到1998年,其数量锐减至个位数。如今,东北虎豹种群迎来了复苏。做了十年巡护员的李冬伟说:“保护野生东北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虎进人退’不仅是为了老虎,也是为了我们生态的恢复,为了我们人类自己。”(参与采写:司晓帅、颜麟蕴)

[ 责编:战钊]

标签: 虎豹 濒临灭绝 双增 来自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