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减排须协同 控煤切忌“一刀切”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尽管退煤有共识,但全球减煤不能一刀切,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条件和能力。未来十年逐步减少未考虑去碳的煤电是基本方向,且需要不断加大力度;今后逐渐减少油气消费也将列入议事日程。”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如是说。

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共同主办的“2021绿色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煤控年会在线上举行,会议主题为“双碳目标指引绿色能源转型”。包括王毅在内的多位中外专家在会上分享和交流了加快煤炭减量的经验和建议。

携手应对减排难题

会上,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2021年是践行“双碳”目标的重要时期,在此时举办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各地区各部门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携手。

“我们看到了全球从煤炭向绿色能源转型的势头,包括英国、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以及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亚洲国家。”NRD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尼什·巴普纳表示,“我们期待继续与各方合作,共同寻求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所需的创新和相关政策支持,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繁荣、更公平的未来。”

“除了减煤之外,还要考虑减油、减天然气。”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表示,比如美国就特别需要减油和减天然气。“在这一点上全球目标一致,难度都不小。”

积极推进能源转型

马尼什·巴普纳表示,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了坚定承诺以外,中国在风能和太阳能开发、电池和电动汽车生产、工业和建筑节能等方面拥有强大的政策和技术基础。”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也表示,由化石能源过渡到可再生能源需要几十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障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要坚持系统观念,先立后破,立稳脚跟,去其糟粕。

“能否减煤,取决于非化石能源能否替代煤、能替代多少煤、能以多快的速度替代煤。” 吴吟说。

他指出,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得还不够快、不够充分,不能满足能源消费增量的需求。因此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一方面要研发煤炭减碳利用,另一方面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生物质能源。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为主要碳排放行业制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减碳目标、提出实用的控煤降碳措施和路线图意义重大。本届年会上,NRDC与合作伙伴发布了电力、钢铁、水泥、煤化工四个重点行业煤炭总量控制路线图的部分研究成果。

以电力为例,研究团队认为,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在基准、政策、强化情景下将分别于2030年、2028年、2025年达峰,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是减少电力行业煤炭消耗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要积极探索中国能源转型方案,推动构建以低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助力国家及地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项目主任刘强说。

协同治理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会上指出,碳减排和大气治污的末端治理手段有别,但源头治理高度一致、协同性很强。实现双碳目标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末端治理有一定作用,但根本着力点在于源头治理。

“一是节能提效,二是大力推进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美丽中国需要的清新空气,实现基于深度能源转型的碳中和。”杜祥琬说。

“因为煤炭消费总量的下降,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要通过空间统筹的方式来控煤、减污、降碳,重点关注排放“双高”区域。

李俊峰表示,全球绿色能源低碳转型方向是一致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要把二氧化碳减下来,但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了不到40%,还有石油、天然气。“如果只关注减煤问题,不要说将升温控制在1.5℃内,2℃目标也很难达到。”

王金南指出,大气污染物排放与二氧化碳排放在空间上均表现出集聚效应,主要分布在省会等大中城市以及重点城市群。

在圆桌会议环节,与会专家讨论了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的煤炭消费控制、转型金融支持低碳转型的实践等。专家认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管控协同作用,同步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清洁能源转型。

记者 郑金武

标签: 控煤 减排 生物质能源 全球气候 协同性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