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音乐改革与发展——访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会长张小夫

来源: 中华在线

中国的声音是最丰富的,五十多个民族及各地区的民歌、民族音乐、戏曲、民间民族舞蹈音乐、说唱等等,丰富之极。而且现在我们与国际电子音乐界同行无论同台还是单独演出,都明显表现出中国创作的风格特点,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音色、中国意识、中国审美,努力在开辟自己的一条路。

第15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日前在中央音乐学院落下帷幕。此次主题为“声音·中国”的电子音乐节,十三台音乐会、十多场大师讲座,加之电子音乐新作品比赛、电子音乐学术论文比赛以及国际电子音乐设备展台五大系列活动,引进并介绍了国外当代最前沿最先进的电子音乐创作、观念与技术;展示并传播了中国目前电子音乐从技术、理论、创作到教学的业绩与成果,成为中外老中青电子音乐学者、演奏家、作曲家及各院校师生交流相聚的一次盛会。从1994年至2014年,中国电子音乐从起步至今,经历了整整二十年。为此,笔者特意专访到中国电子音乐的创始人、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小夫。

解瑂: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从创立至今二十年,现在已经成为国内起步最早、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国际化最强的电子音乐活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发展,恰恰见证了中国电子音乐二十年的进步。请您先谈谈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

张小夫: 1993年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工作室。1994年首创北京电子音乐周,至2004年十年间,先后共举办四届音乐周 (1994、1996、1999、2002) 。 2004年将音乐周正式改为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一年一届,至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5届,先后演出了电子音乐作品上千部以上。其中,首演中国新作上百部以上,外国新作十几部以上。从电子音乐周到电子音乐节,十年一迈步,发展至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已经成为一个国内外电子音乐界同行互相学习交流竞技的大聚会,一个及时了解电子音乐和计算机技术国内外发展前沿信息和水平的大平台,一个集中反映、展示国内各院校电子音乐教学成果和水平的大舞台,一个国内电子音乐向世界展示的窗口,一个了解世界电子音乐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的电子音乐事业,起步比国外晚四十年,音乐节初办的开始几年,几乎就是帮助观众认识电子音乐并恶补知识的过程,音乐节基本也只安排音乐会和讲座,目的首先是扫盲和普及。因此, 1994年的第一届北京电子音乐周(音乐节前身)只组织了一台音乐会、一场讲座。我和两个外国专家给大家介绍最基本的电子音乐知识,完全是做普及。1996年举办第二届音乐周,组织了两台音乐会。大师班请来意大利专家。1999年、 2002年相继举行的第三、四届音乐周,开始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关于电子音乐技术、作曲、声音等方面的专题性讲座,音乐会也由一、两台发展到五六台。2004年,中央音乐学院领导决定每年拨款十万元为电子音乐节做启动经费,使这个已经颇有些知名度的电子音乐活动,开始制度化,正式列入学院议事日程,成为与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青年艺术节齐名的中央音乐学院三大音乐节之一。

解瑂: 中国电子音乐学会做为全国电子音乐领域的唯一权威机构,请您谈一下我们现在在电子音乐领域教学的开展工作。

张小夫: 2003年,我们成立了中国电子音乐学会,学会的核心是以电子音乐学术为基础,以教学为目的的研究会。学会成员最初是全国各大音乐类院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授与优秀教师。每年会有3至5次的电子音乐学会研究会,主要是分享教学中的经验,共享教育资源。从2010年开始,我们特殊批准加入了许多行业内出色的流行音乐与影视音乐制作人,目的在于加强电子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战性。把商业音乐中如何运用电子音乐,还有未来电子音乐音色和产品的研发,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会从每年的电子音乐节中,选取全国各高校最出色的人才加入我们,目的在于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储备人才。学会追求的理念旨在依托中央音乐学院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电子音乐理念与技术,培养一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建设教学研究型的新兴交叉学科,并立足于创建和发展中国现代电子音乐学派。

中国电子音乐家学会与国际著名的电子音乐专业机构建立了密切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如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ICEM)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CMA),国际电子音乐研究会(EMS),法国国家视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INA-GRM),法国格拉姆国立音乐创研中心(GRAME),法国巴黎索邦大学(Paris Sorbonne),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达特矛斯音乐学院(Dartmouth college),德国埃森音乐学院(ICEM Folkwang),英国德·蒙特福特大学(De Montfort)等。

解瑂: 从您回国创业至今二十年,世界的电子音乐水平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最大进步在哪里?

张小夫: 电子音乐首先是声音的艺术,主要的要求:材料,音源、技术和创新意识、表现的文化内涵。其次不同行业要求也有不同。内容、样式、能力和音色都可以创新。现在国际上主要将电子音乐分为五类:幻听类、电子+乐器、电子+影像、多媒体、电子音乐应用类。幻听型:纯粹的声音音响,最基础也最需要功力,完全是自己通过电子合成设备创造的声音; MIX型(混合型) :电子音乐和舞台传统乐器的结合,电子音乐和多媒体的结合;应用型:主要用于晚会、影视等,主要为商业性内容服务。电子音乐就如同一个大平台,把传统的人声、器乐与新媒体结合。舞台形式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人声、戏剧、影视……这里的关键是不同发生体之间各种音色之间 “结合的点” 最难把握。二十年来,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历经三代人的奋斗,最大的变化和收获即是创作从 “量” 的增加发展到 “质” 的变化。

解瑂:如您介绍,国内电子音乐事业从起步到至今,学科建设从无到有,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国内电子音乐在世界范围处于什么位置?以现在的趋势和努力,有能力赶上世界水平吗?

张小夫:法国是电子音乐的发祥地,也是世界范围电子音乐发展最活跃的地方,他们整体水平都不低,有些作品追求极端,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日本电子音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实用类方面很有成就,但在创作和学术领域,学术性的电子音乐很差,因此中国很少引进日本的作品,差距太大。比较起来,我们与韩国电子音乐发展的方向更为贴近。我们对西方现代音乐中那些追求怪的、奇异的音响不苟同,但也不想复制和这个时代有距离的老的艺术形式,一直希望利用电子音乐这个具有时代特点的载体,寻找自己的语言。

应该说无论国内外,电子音乐教学都没有统一教学体系。目前除中央、上海、武汉音乐学院外,其他地方院校的电子音乐专业教学基本还都处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层次。中央音乐学院坚持教学与创作结合,已经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学生边学习边创作,每年要求出作品,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至少要出十部作品。国内现在大多数作品都是MIX型,艺术上不落伍,还有自己的特点,每年能有三四场新作品的国际演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青年电子音乐作曲家也有三四人。青年作曲家有优势,作品体量也大,技术的、交换的、多媒体的各门类作品都不缺乏。虽然起步晚,但中国人做电子音乐应该最有优势。因为电子音乐就是做声音的,中国的声音是最丰富的,五十多个民族及各地区的民歌、民族音乐、戏曲、民间民族舞蹈音乐、说唱等等,丰富之极。而且现在我们与国际电子音乐界同行无论同台还是单独演出,都明显表现出中国创作的风格特点,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音色、中国意识、中国审美,努力在开辟自己的一条路。(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解瑂)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