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读:上海:这些“第一”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1日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经历重重挑战后,这座超大城市将以怎样的新作为,来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记者注意到,报告中出现了若干“全国第一”“世界第一”,释放了相当重要而丰富的信号,既留下了攻坚克难的印记,也奠定了上海这座城市继续前进的底气。

GDP连续两年破4万亿:“吨位”决定地位

根据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已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元。


【资料图】

同时,报告中还有一些“第一”令人振奋:过去五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从2017年的1428.4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近3000万亿元,口岸贸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30.3万标准箱,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

2023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观察】有“吨位”才能有地位,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一直没有弱化GDP的重要性。“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质量的GDP”,是上海一以贯之的精神。“五个中心”建设,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也充分体现了上海GDP的成色。

面向2023年,上海设定了5.5%以上的经济增速目标。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这一个“跳一跳”才能实现的目标,有利于在发展中优化结构、化解风险。

每千人企业数全国第一:各类市场“细胞”活力涌现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五年来上海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一个显著数据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266家和10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五年累计新设各类市场主体225.1万户,比上个五年增长52.7%,每千人企业数量增加到111.1户、位居全国第一。

【观察】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一直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按照“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定位要求,上海一方面推动高水平开放,打造外商投资首选地;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各类市场“细胞”的内在活力。

最大“大设施”、首架大飞机:强化全过程创新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科创“成绩单”尤为亮眼:科创板上海上市公司首发募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首位。3家国家实验室成立运行,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分别达到17家、15家。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5个设施建成投用,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已现雏形。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千米级高温超导电缆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

2023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3%左右。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策源功能,深入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开工建设磁惯性预研项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构建光子、生命科学、海洋等领域设施及集群。

【观察】GDP4万亿元之上再登攀,上海要持续做强科技创新引擎。从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聚焦创新全过程发力。这不是简单的“追风口”,除了解决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卡脖子”问题,还要抢占前沿和未来领域,从跟跑变并跑变领跑,形成更多独门绝技,为全国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

中国首个“世界智慧城市”:数字化造福民生

根据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从2017年的666公里增加到831公里、继续保持全球城市第一。率先建成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城市。形成便捷就医服务、为老服务一键通、出行即服务(MaaS)等一批数字生活场景,成为首个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中国城市。

【观察】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这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底层逻辑。上海的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转型,都服务于这些目标,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郭敬丹、有之炘、王辰阳)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