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人工智能创新现代医学“术” 社会实验升温技术伦理“情”

来源: 光明网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医疗活动中,并在多个领域体现出了巨大优势,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然而,医疗行为不止是纯粹的技术行为,更是关系到患者的情绪、隐私、伦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行为。因此,在努力发展AI医疗“术”的同时也应关注AI医疗“情”方面的问题。那么,“术”与“情”该如何并驾齐驱呢?


(相关资料图)

AI技术全面深入医疗,效率大提升

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均推出“自动采血机器人”,可实现在1分钟内自动完成血管定位、消毒、扎针、采血、拔针及贴止血贴的全过程。体验后的患者均表示“几乎无痛,太神奇了”。这使得医疗活动中最普遍的采血实现了无人参与和24小时值守,患者再也不必在夜里由于采血人员少而长时间等待,大大提升了医疗效率与患者的体验。

据36氪研究院报道,当前AI技术在医疗中应用最成熟的是影像辅助诊断领域。这是基于AI在图像识别领域的深度学习技术,计算机通过对海量的超声、CT、核磁成像进行读取、训练,然后对患者疾病进行诊断,实现快速读片,为医生提供解读建议并提高分析精度,促进诊断效率和准确率。例如,平安智能辅助诊断决策系统与眼科医学紧密结合,通过智能OCT眼科医联影像云极大提升了眼科诊疗效率。目前已覆盖了10个省份,28市和近1.3万家医疗机构,每月惠及35万患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AI技术已经深入医疗活动中最接近患者生命安全的临床手术中。据报道,今年4月份浙大儿院运用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小儿外科手术超1000台;5月份哈医大四院则累计完成各类外科手术超1800台。由于智能机器人手术比腹腔镜手术可提供更为清晰的3D实时高清图像,其机械臂可实现多达7个自由度和360度精确旋转,能够在非常狭窄的空间内完成精细的动作,且全程无颤抖。这些优势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在术中的流血量和术后的恢复时间。

不仅如此,手术机器人还为远程合作手术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2021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平台,与浙大附属儿童医院远程合作共同完成了一项小儿胸外科手术,成功地切除了小儿狭小胸腔内的肿瘤。

AI医疗也有风险,社会实验是解决之道

虽然AI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日常医疗中,但这也对传统医疗活动规则发起了新的挑战。例如,医生会焦虑AI技术替代他们的工作,患者会重新评估医生行为。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医生给病人服药说明经常出现一天2次,每次1-3片。那么到底应该服用几片?AI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医生和患者如何看待AI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医疗活动大量涉及人身安全、隐私风险、道德风险以及患者对医疗效果评价等一系列重要且敏感的话题。如何能确保AI在助力现代医学的同时有效控制相关风险,是AI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实验对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验超前探索和研判AI医疗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寻求降低医疗风险、保障AI技术最大化促进医疗服务的有效路径,是AI医疗快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支持。

2019年科技部牵头成立中国国家新一代AI治理专业委员会,强调进一步加强AI技术应用带来的相关法律、伦理等社会问题。2021年,深圳成立医学人工智能专委会成立,明确指出要开展医学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来探索AI对医疗制度、卫生政策带来的潜在影响,包括利益获得、风险认知、价值形塑、组织变革、伦理规范等诸多方面。

当前A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各类领域中,我们更需要加快社会实验的步伐,建立一套AI医疗社会影响的全面评估体系,让AI医疗在正确的道路上快速发展。(文/吕栋、 董波、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交叉创新研究院,之江实验室)                                    

标签: AI技术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