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个习惯,正在毁掉你的意志力!

来源: 阅读时代杂志

收到过这样的留言:

“有书君,我也想打起精神,变得更优秀、更自律。

但是实现起来太难了,到最后往往半途而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像是打了一针鸡血,只是短暂振奋一下而已。”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散。

一针“鸡血”打下去,踌躇满志,一进入正题,立马泄了气。

心理学家罗伊斯说:“在某种意义上,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

那些能够自律、执行力超强的人,都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力。

但意志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养成的。

下面这几个习惯,正在渐渐毁掉一代人的意志力。

随波逐流,禁锢你的内驱力

叔本华说过:

“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息。”

若你的动力是内心的指引,那么脚下再泥泞的道路也会意义非凡。

因为这段脚程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是奔赴热爱。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从小生活在一个封闭、乏味的矿区小镇里,幼年时就生出了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他10岁时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

18岁那年,鲍勃·迪伦考进了众人眼中的高等学府明尼苏达大学。

但大一还没读完,他就选择辍学,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一头扎进心心念念的音乐事业。

两年后,鲍勃·迪伦名震北美。

风头正盛的他,本可以凭借自己擅长且符合时代口味的民谣音乐扎根立足。

但他爱上了摇滚乐,在民谣音乐节上演奏电吉他,在观众愤怒的嘘声中提前下台……

鲍勃·迪伦丝毫不动摇,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摇滚专辑。

其中《像一块滚石》迅速登顶多国音乐排行榜,被滚石杂志评为史上最伟大歌曲,他被誉为摇滚巨人。

2016年,鲍勃·迪伦又凭借他充满诗意的表达方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一个民谣歌手、摇滚教父、诗人、小说家和画家;但又都不是,他只是他自己。

不被定义,追求本心——就是鲍勃·迪伦最大的标签,也正是他直面挑战,克服困难的关键。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唯恐“不进则退”,宁可随波逐流,也不敢去另辟蹊径。

于是把人生变成了单行轨道,如此浑浑噩噩挤在洪流中攒动。

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追寻的方向是什么,变得无关紧要。

渐渐地,人的思维钝化了,内驱力也被束之高阁。

本该与它并驾齐驱的强韧意志力,在庸庸碌碌中迷失了方向。

一心多用,摧毁你的专注力

知乎上有网友提问:“为什么我的意志力总是很弱?”

其中一个回答这样说:

“人的意志力是有定值的,会被一点一点消耗殆尽。”

换言之,你的意志力不是太弱,而是被太多的任务给磨没了。

一位同事跟我聊天时谈到,自己的工作状态非常差。

打开电脑开始写稿,中途需要上网查资料,又有一份报告要写,报告写到一半收到一条邮件,于是又去回复邮件……

同事懊恼:

“怎么我明明一直在忙,却什么也没干。”

这是因为,他的专注力已经差到无法干完一件事了。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每分每秒都会弹出纷繁杂乱的提示音:

两分钟的短视频、十几字的热搜,层层叠叠的网页窗口,来回切换的手机界面……

来自QuestMobile的数据表示,2022年,我国人均拥有5台智能设备。

当一切追求效率的先决条件平铺在我们面前,时间和精力自然而然都被切成了碎片。

这样的生活方式看上去高效,其实不然。

一心多用的能力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掌握。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快而浅的注意力,会使人分心、流于表面,失去应有的专注度。

不仅如此,任务过多过杂,大脑在思维频繁的跳转中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

萨塞克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同时使用多个设备的人,大脑前扣带皮层的密度会降低,使得我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交感知能力变差,从而影响智商和情商。

正如清代文学家袁枚曾说:

“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一次专注一件事,才能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不浪费人生。

即时满足,削弱你的耐力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中,一群孩子被给予了两个选择:

一是立刻享用面前美味诱人的棉花糖;

二是先不吃,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

如果能办到,就会获得比之前更多的棉花糖。

实验中,大多数孩子无法抵御糖果的诱惑。

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实验之后,研究者对这些孩子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观察和统计。

结果显示,那些小时候能做到克制短期欲望,获得延迟满足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加优异,在成年后也获得了相对更高的成就。

这场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充分说明了延迟满足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能够做到不被本能驱使,而是以长远的眼光衡量利弊、制定策略。

脑科学研究指出,我们的大脑有一套独特的“奖励机制”。

达成目标后,大脑会分泌“快乐激素”,给人带来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如此我们才有动力去完成长期、艰巨的任务。

而即时满足带来的简单易得的快乐会让人上瘾,直接扰乱这一套奖励机制,毁掉进行长线任务的耐力。

于是面临诱惑,每每选择放下学习或工作,想着今天先放松一下,明天再努力,妥协于即时享乐。

渐渐便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抵御眼前诱惑、做出理性选择。

越是放任,意志就越加软弱,这就是即时满足的恶性循环。

活在当下是一种选择,而未雨绸缪是一种能力。

苛求完美,击溃你的情绪管控力

心理学家大卫·伯恩斯说:

“想要伸手摘星,完美主义者或许最终只能两手空空 。”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完美主义倾向”会带来一系列精神健康问题。

安布尔·雷是一位很有天赋的作家,才20岁出头就瘦得皮包骨,巨大的焦虑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她说:

“我一直拼命工作,像是两头烧的蜡烛……压力越来越大,我几乎不睡觉。”

医生告诉她,她罹患严重的焦虑症,身体许多机能也已经开始衰竭。

雷的性格一直是这样,在作品里看到再微小的瑕疵,她都会非常懊恼,把纸张撕得粉碎。

她说:

“我的品味很高,但我的天赋跟不上我的品味,所以我会非常沮丧。我觉得我有潜力,但没有发挥出来。”

我们总希望可以做到尽善尽美,一旦事情朝着不理想的方向发展,就难以承受,甚至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失控感。

追求完美是好事,但太在意输赢,患得患失,则可能面临着情绪崩溃,丧失行动力的风险,与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

《庄子》有言: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意志力超强的人,往往胜不骄,败不馁。

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也总能东山再起。

心理学家卡罗·德维克提出一个概念,叫“成长心态”:

有着成长心态的人,不会因眼下的失败对自己盖棺定论。

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精进,经历再多失败,也无法磨灭前进的意志。

没有人能一帆风顺,就如航行大海也会偶遇风浪。

前进的要义不仅仅在于速度有多快,而是能否保持一直前行。

把眼光从“不够完美”的执拗中解脱出来,才能从“失败”中看到成长的方向。

这条路途中或许有失败,但其终点永远通向成功。

很喜欢伊拉斯谟的这句话:

“一个钉子只能被另一个钉子挤掉,一个习惯只能由新的习惯来取代。”

想要改变一个习惯,那就付诸行动,用好的习惯来取代它;

然后坚持下去。

成功永远不是对你才华和能力的肯定,而是对你的意志力最大的奖赏。

愿我们都能夺回意志力,掌握主宰人生的力量。

来源:微信公众号“有书”

作者:有书先光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