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头恒星“进食” 也需要吸积盘作为“餐盘”

来源: 科技日报

在恒星诞生之初,大块头的恒星是怎么“进食”的?它们是否也有吸积盘作为“餐盘”?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

利用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中外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一个被周围天体近距离掠过,从而产生旋臂结构的大质量新生恒星吸积盘。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天文》杂志。

吸积盘给恒星“宝宝”输送养分

在恒星形成过程中,环绕着新生恒星的周围会产生吸积盘。这个吸积盘,也被称为原恒星盘,是恒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新生恒星通过吸积盘持续地从环境中聚集气体,逐渐长大。因此,吸积盘是名副其实的“餐盘”,把发育所需的养分不断地传送给恒星“宝宝”。

对于类似太阳的小质量恒星的吸积盘,天文学家已研究了数十年,其观测和理论结果都较为丰富。然而,对于更大质量的恒星,尤其是30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早型O型星,目前尚不清楚其形成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积盘。

“这些更大质量的早期恒星远比太阳明亮,光度可达太阳的数十万倍,可剧烈影响整个星系的环境。理解这些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吕行说。

银河系的中心距离地球约2.6万光年,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恒星形成区域。这里有超大质量黑洞,也有数千万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形成原材料——稠密的氢分子气体。

借助ALMA,研究人员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区域发现了一个直径相当于4000倍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吸积盘,该吸积盘正围绕着一颗32倍太阳质量的早型O型星转动。

吕行说,这项发现表明,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中确实有吸积盘的参与,而且该结论在银河系中心这样的特殊环境下依然成立。

旋臂结构或是天体“造访”遗迹

通常,吸积盘应当是一个对称的圆盘。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新发现的这个吸积盘里有一对明显的旋臂结构。如果吸积盘自身不稳定,是有可能在引力作用下主动碎裂成这种旋臂结构的。但是吕行所带领的团队发现,这个吸积盘处在一个很稳定的状态,不会轻易碎裂。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存在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即旋臂是受到外部扰动产生的。在这个吸积盘附近,他们恰好发现了一个3倍太阳质量的天体,它可能就是外部扰动的来源。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研究团队首先利用解析计算,检查了这个天体几十种可能的历史轨迹,发现只有在一种轨迹下,它才有可能扰动吸积盘。随后,研究人员利用上海天文台的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平台,通过数值模拟追踪了这一轨迹,重现了这个天体在一万多年前掠过吸积盘,并在吸积盘中搅出旋臂结构的完整过程。研究人员据此确认,这个吸积盘中的旋臂很可能是周围天体“造访”过程中留下的遗迹。

吕行说:“我们已经提交了新的ALMA观测申请,希望把分辨率再提高3倍,达到望远镜的极限,以期看清这个吸积盘里隐藏的细节。”

陆成宽

标签: 恒星形成 旋臂结构 太阳质量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