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多地线下演出持续火热 点燃文旅消费市场-环球今亮点

来源: 中国江苏网

“我和朋友打着飞的就来了,这么强的演出阵容没有理由不来!虽然往返机票加上住宿花费不低,但是音乐带来的快乐无价!”在南京溧水咪豆音乐节现场,来自广东汕头的李晓告诉记者。

5月以来,我省南京、南通、常州、苏州、无锡、泰州等地均有音乐节、演唱会密集举办。火热的演出点燃夏日激情,不仅带来可观的门票收入,还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客流。线下文化演出市场持续升温,文旅消费回暖势头强劲,成为提振消费“新引擎”。

一票难求,


(相关资料图)

线下演出火热复苏

“白天酣畅淋漓地享受听觉盛宴,晚上散场后还可以和三五好友在异乡逛巷弄、品美食,这是一场带来特别感受的旅行。”李晓说,音乐和旅行是年轻人的“解压阀”,而音乐节很好地将二者合二为一。

同一时间,南京幕燕滨江带风景区,另一场“燥”翻全场的Hip-Hop说唱音乐节——FullHouse满堂音乐节上演。数万名歌迷把演出现场的草坪挤得满满当当,来自各大厂牌的说唱歌手伴随着DJ打碟,献上一首又一首节奏强劲的歌曲。比天气更热的是现场观众们的热情,他们高举双手跟着节奏摆动,时不时发出欢呼声。

“这两天的表演嘉宾,可以说是梦幻说唱阵容,真的是把我耳机里的人都带到现场一次听了个爽!我和好姐妹蹲点抢购‘早鸟票’,连听两场,现场氛围简直不要太嗨!”在南京上学的大学生王子木激动地告诉记者,只要音乐节的阵容足够吸引人,在不影响上课和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自己都会到现场。

演唱会排队“官宣”、音乐节扎堆开票、各类型戏剧和文艺演出紧锣密鼓上演,不少场次甚至“一票难求”……今年以来,演出市场供给与需求均表现强劲。

飞猪平台《端午假期出游风向标》报告显示,今年端午假期全国有近百场演唱会、音乐节上演。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克智,近日在2023中国(苏州)演出交易会作主旨发言时提到,今年1—5月,全国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超过12亿元,观演人数超过250万人次。行业人士预测,今年上半年,演唱会市场票房规模将达30亿元。

与此同时,线下演出的票价也在整体上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平均票价同比增长12%。常州太湖湾音乐节正价票卖到699元,VIP区正价票更是达到888元。

负责咪豆音乐节的江苏音乐广播总监大卫告诉记者,今年基本上每场音乐节每天都会有1.5万左右的核准观众量,以南京溧水咪豆音乐节为例,3天观众总量超过8万人次。

然而,在线下演出持续火热的同时,线上演出似乎进入“冷静期”。过去3年,线上演出层出不穷。2020年,五月天线上演唱会成为首个现象级爆款演唱会,吸引超3500万人次在线观看。随后,周杰伦、罗大佑、周华健等多次举办线上演唱会,不断创下观看人数新高。

“线上演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的文娱生活。”大学生施展表示,虽然线上演出的呈现效果也不错,但线下现场的震撼感是无法取代的。“线下演出恢复后,场次主题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就不太关注线上演出了。”

演艺赋能,

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演出扎堆举办,获益的远不只是演出主办方。

“以前音乐节更多以本地观众为主,但今年外地观众数量也不断增加。据咪豆统计,今年2月在南京的音乐节,外地观众占比约达70%。”大卫说。

南京满堂文娱有限公司董事刘军杰也给记者展示一组数据。在满堂音乐节购票者中,南京本地购票者只占15%,85%的购票者来自南京市外。长三角地区购票者占50%,还有大量观众从山东、北京、广东等地赶来。“这其实给南京带来大量旅游消费,对当地品牌宣传、经济的带动都起到很好的帮助。”刘军杰说。

今年端午假期,大三学生陈磊特地从山东赶到南通海安,参加在该地举办的“盛放音乐节”。在社交平台上,陈磊晒出门票和机票,“要不是这场音乐节,我可能还没啥机会来海安。这次像是发现了‘宝藏’地,海安出乎意料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由此可见,音乐节的下沉,让海安这座城市逐渐打开知名度,成为不少外地游客的打卡地。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各类演出和当地文旅的融合趋势愈发显著,多地依托资源优势吸引精品演艺项目落户,例如浙江楠溪江“星巢秘境音乐节”、湖北武汉“麦田音乐周末”等,打通音乐演出、旅游及乐园等消费场景,一站式满足大众多重消费诉求,广受欢迎。刘军杰向记者透露,常州、合肥等多地都在邀请满堂前去考察、合作,“比如安徽的骆岗机场跑道非常有特色,当地政府也希望我们充分利用,进一步带动当地文旅产业。”

“各地的演出往往会形成一个‘爆点’,带动文旅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建议,各地可以将线下演出同当地景区主动“嫁接”起来,借势营销,根据演出所在场地“打包”推出旅游产品,放大演出带来的引流效应,带动更多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各地还要完善城市的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市品牌口碑,助力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

热度背后,

风物长宜放眼量

线下演出“遍地开花”,持续实现良性发展,依旧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

“我在大小3场音乐节里见到同一支乐队,感觉现在很多嘉宾都在忙着赶场子,表演的曲目也都差不多。”无锡资深乐迷陶桃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她几乎每个月都要去线下“追”一两次音乐节,经常会碰见“熟面孔”嘉宾。

考虑到流量问题,音乐节主办方往往倾向于邀请知名音乐人,但市场上头部乐队数量有限,尤其在各地“蜂拥”举办音乐节的节假日,很可能出现“歌手不够用”的尴尬局面。比如,今年“五一”假期,马赛克乐队5天内参加至少5场音乐节,每天在不同城市间奔波;九连真人、痛仰、五条人等乐队也都在5天内参加3场音乐节。

“如果音乐节不能突出自身特色,打造差异化卖点,可能很快就会失去市场。”陶桃感叹,同质化演出正慢慢消耗乐迷对音乐节IP的信心和热情。

“如何在可选艺人有限的情况下打差异牌,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大部分观众选择音乐节时更多的是冲着艺人阵容,哪些艺人能产生1+1>2的效果,是主打民谣牌还是说唱风,都是需要考量的。”大卫与记者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他表示,“五一”假期,在全国40多场音乐节中,咪豆音乐节脱颖而出,门票被一抢而空,这离不开主办方前期对艺人阵容的精心选择和节目编排。“第一天主要是乐队,第二天主打民谣,第三天请来好久不见的台湾乐队,每场音乐节的阵容都很强,风格也很明显,这就吸引了大批不同的目标群体。”

另一方面,演出经营主体“鱼龙混杂”,也是阻碍其长效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大卫表示,音乐节的盈利主要来自票房,其次是商业赞助和周边售卖。“做线下演出风险系数很高。首先,作为一项户外作业,安全风险较高;其次,投资风险也很大,极少有企业会全资来做音乐节,一般都是主办方投资,通过门票销售、商业招商收入抵消成本。”即便如此,在线下演出市场的火热态势下,不少毫无从业经验的经营主体也“掺和”进来,想要“分一杯羹”,这就导致演出产品良莠不齐,直接影响观众的体验。

“票价5年涨3倍,是我‘高攀’不起了。”近年来,水涨船高的票价让演出行业频遭诟病。在小红书等平台,“吐槽”线下演出购票难、购票贵等问题的内容比比皆是。不少网友表示,尽管对演出心向往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动辄数百元的门票“劝退”不少人,甚至还有被“黄牛”炒作至成千上万元的“天价票”曝出。记者了解到,为此,不少演唱会实施“强制实名制”,要求“人、证、照”合一,还有部分场次尝试“限时退票”“票务电子化”“仅允许转赠一次”“不退不换”等模式。

江苏华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全律师分析认为,上述措施对于维持演出市场的秩序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以‘不退不换’为例,由于演出具有时效性且具有专属性,如果在临近演出时大量退票不利于市场管理。如果在购票时明确‘不退不换’,那么购票者、售票者之间不存在信息差,属于意思表示一致,双方达成契约。”同时,张全建议对于退换票进行时间限制,或者同时对退票收取适当手续费。

“不管音乐节市场竞争如何,我们肯定需要不断迭代升级,做好自己的品牌,在场地考虑、阵容排布、现场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从而逐渐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刘军杰说。

记者 许愿 谭倩文 张洁茹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