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来源: 中国环境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不仅丰富拓展了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现实指导。

提升环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是深入推动环境污染防治的基础工作,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数字通信技术的全面普及,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手段、方式和路径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资料图】

在数字经济时代,着眼于新时代更好地解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更好地发挥新一代创新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应当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基础,进一步提升环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推动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新型基础设施是环境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综观人类发展历史,基础设施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文明发展的筑路基石。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础设施体系都烙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那么在生态文明时代,也必然需要顺应新时代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即“生态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究其根本是要解决环境治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为广大群众谋求福祉。而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中心内涵正是要实现环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了巨大成就,各类高新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作为系统生态观的集中体现,生态新型基础设施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进入新发展阶段,环境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具体形式就是以新理念为核心、以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新型基础设施。

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环境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环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并非孤立的、片面的、单一的水平提升,而是基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目标,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而展开的系统性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从内容上讲,环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必然更加系统、更加广泛,其包含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愿景,覆盖了提供良好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因此,生态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就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审视、规划、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推动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重点关注的内容。一方面,持续提升传统环境基础设施的基础性、系统性、长效性功能,即“生态设施基础化”。传统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职能是消除、减缓、抑制、防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以人为服务对象。生态新型基础设施作为环境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具体形式,以生态系统为服务对象,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在要求,其既包括了生态保护功能,也包含了生产生活领域以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导向的系统功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生态功能,即“基础设施生态化”。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目前仍以交通、能源、通信等传统领域为主,环境基础设施的规模质量还无法单独对绿色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所以传统的非环境基础设施发挥好生态作用至关重要。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在范围上包含了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传统基础设施,其既要承担好传统的维护经济发展的功能,也要依托新一代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发挥生态辐射的作用,与环境基础设施相辅相成。

推动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环境基础设施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去统筹谋划环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相关工作,系统推进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全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推动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够协调的问题,构筑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特征的共建共治共享之路,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石。

首先,推动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制度共建。从顶层制度入手,明确生态新型基础设施的功能、范围和标准,健全相关的权责体系,着力推动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协同,形成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域技术、资金、人才、社会、生态多维补偿机制,从制度层面整合原有离散化的环境基础设施,探索数字时代基础设施跨域协同新模式。

其次,形成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功能网络的数字共治。提升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对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作用,采用统一化、标准化、特色化的技术标准,共同搭建生态产业数字市场平台,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网络化、规模化优势,将区域间生态产业同质化问题转化为协同发展的优势。同时,也要推动生态新型基础设施相关产业在西部地区、毗邻地区、边疆地区的落地建设,实现数字红利全域化。

第三,实现生态新型基础设施服务价值的全域共享。重点推动以生态价值实现为主要功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提升生态脆弱区的防灾减灾和生态涵养能力,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创造惠及全域、可持续的生态价值链;也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态资源的可进入、可参与、功能化、景观化,将生态红利带入寻常百姓家,从全域走向全民,助力提升民生福祉。

作者单位:赵柄鉴,西华大学;李益,重庆工商大学;文传浩,云南大学

标签: 生态作用 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脆弱区 生态优先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