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头条:上海:科技加持 垃圾分类更高效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相关资料图)

在上海市徐家汇花园小区,居民张阿姨一手撑着伞,一手拎着干、湿两袋垃圾,走到感应门前,无须接触就可以将分好的垃圾扔到厢房内。这样科技感十足的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张阿姨生活的日常。

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也成为全国第一个立法推进垃圾分类的省级行政区。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来说,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考验。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汇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范卿介绍,徐家汇花园小区有1000多户,人员比较复杂,老人多、出租户多、外籍人士多,垃圾分类管理难度高,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较多。

“垃圾分类开展前,小区摆放的垃圾桶比现在多,看似便捷了居民,但也常受苍蝇、蚊子的困扰。”范卿告诉记者,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小区的垃圾厢房完全变了个样,变美了、变智能了、管理变得更加人性化了,居民投放垃圾也更方便了。

“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已经渗入垃圾分类的全流程。”上海强丰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连强说,“现在的垃圾分类已经用上了‘互联网+大数据’,一个垃圾厢房能够将人脸识别、自动称重、垃圾投放及垃圾处理大数据等功能集于一体,形成完整的数据体系。而且,后台终端还能对垃圾进行全程跟踪,实时反映垃圾数量、分类质量、生产调度等,为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城市垃圾经过多重处理,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垃圾-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内循环。”吴连强表示,结合线下的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垃圾回收处理设备及积分兑换设备,能够完成从垃圾回收到垃圾处理到有机肥生成、灌溉再到农副产品上架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垃圾分类投放管控及再生资源利用。目前,公司将无害化处理的湿垃圾加工制成生物菌肥,供养殖蚯蚓或用于种植无公害瓜果、蔬菜、农作物,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在部分地区建成并启用智能垃圾投放及数据录入设备,建立兑换积分账户体系,居民投放垃圾后,可以获取相应的积分奖励,用于在网络平台兑换日常用品,以调动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积极性、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业内人士指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垃圾分类的效果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改善,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城郊部分地区,受客观地理条件、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居民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地区垃圾分类的效果与市内相比还有不足之处。因此,接下来还需要加大对城市郊区垃圾分类系统各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城市垃圾分类整体水平。

标签: 垃圾分类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