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讯:研究揭示焦虑为何导致“社恐”

来源: 中国科学报


(资料图)

《自然-神经科学》封面。浙江大学供图

焦虑几乎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心情。当焦虑发生时,我们的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李晓明团队近日在《自然-神经科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从行为表型的角度出发,阐明焦虑情绪介导不同行为表型的精细神经环路机制和特异神经分子基础,为从症状学角度揭示焦虑障碍的发生和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研究人员解析了中缝背核(DRN)不同特性的五羟色胺(5-HT)神经元对基底杏仁核(BA)锥体神经元(Pyr)和小清蛋白(PV)阳性中间神经元的差异性投射,及其不同的5-HT受体信号传递,并揭示其在焦虑的空间回避行为和社交回避行为中的作用,阐明了焦虑状态下不同行为表型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

杏仁核是大脑内部的灰质核团,能有效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如焦虑、恐惧等。在BA存在两群主要的神经元——Pyr和PV阳性中间神经元。5-HT是一种调制型神经递质,在调控情绪和社交行为中起到关键作用;DRN是大脑中5-HT神经元聚集的脑区之一。

李晓明介绍,团队综合应用了国内自主研发的神经递质荧光探针(GRAB5-HT)、神经环路追踪、特异神经元标记、光遗传、膜片钳等技术。经鉴定发现,从DRN到BA存在两条电生理特性、活动特性和转录特性不同的5-HT通路,它们在焦虑相关的空间回避和社交回避行为中扮演了不同角色。

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博士生余小丹介绍,团队通过调节环境亮度诱发小鼠急性焦虑,检测到BA中的5-HT水平在焦虑状态下降低。他们发现,焦虑信息能够激活DRN的5-HT神经元到BA-PV的投射通路,而这个通路的激活能够间接抑制BA中5-HT的释放,进而诱发空间回避和社交回避行为。而这两种回避行为则是由不同5-HT受体介导的。其中,空间回避行为由5-HT1A受体介导,而社交回避行为由5-HT1B受体介导。(记者崔雪芹)

标签: 焦虑障碍 荧光探针 BA-PV 焦虑状态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