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信息:【一线调研】产业专家团“到田下户”,带来哪些新技术,新法宝?

来源: 光明网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忙时节,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产业专家团的专家们带着科技“到户下田”,和农户一起做好春耕备耕。近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实地探访产业专家团如何开展工作,为农户带来了哪些新技术、新方法。

专家团进村下田,为春耕图添上“科技色”

眼下正是早稻育秧的好时节。3月底,记者一行走进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村湖心自然村,黄益飞家庭农场正值一片繁忙景象:两个大桶正在浸种,32℃恒温的暗室里,秧苗正破土而出,几天前刚育好的新苗则在院子对面的大棚焕发绿意……


(资料图)

“这叫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的陈惠哲向记者介绍到,有了这套自动化育秧机,农户只需把秧盘放入暗室,进行恒温催芽,48小时就能出苗,发芽率95%以上。

今年,黄益飞家庭农场的早稻育秧订单有6000多亩,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象。“这套技术效率特别高,我们一天就能育400多亩”,黄益飞笑着向记者介绍,“人工的话,一天40亩就了不起了”。

黄益飞家庭农场及叠盘育秧技术 宋雅娟摄

水稻生产环节多,除了育秧,还涉及良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提升等,专家团的“服务清单”也因此列了一大串。

在诸暨市另一位种粮大户宣萍的田里,专家团为她送来了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和侧深施肥技术。前者可以实现杂交稻每盘30—50克精准稀播种,用种量降低25%—40%,产量提高 5%—10%,后者则实现了施肥机插一体化,减少肥料浪费的同时,可减氮10%—15%,实现减肥增效。有了这些技术,年仅31岁的宣萍,带着家里4个老人,就能年种水稻700亩。

一年好景看春耕。此刻,在田间地头忙碌的,除了农户,还有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们,他们分赴浙江、广西、江苏、湖南等早稻主产省份,为春耕图增添些许“科技色”。

专家团副团长、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罗炬告诉记者,如今,水稻产业专家团已经覆盖了全国18个省市,在五大稻区建立了专家站,采取“专家团—专家站—地方农业部门-涉农实体”的服务模式,为水稻稳产保供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服务。

“农民提问专家回答”,挑战不小作用很大

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是农业科学家们真正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立当天,这句话在现场赢得阵阵掌声。

在浙江嘉兴的平湖市,“水稻智能灌溉系统”为62岁的种粮大户徐法明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背后的“智囊团”之一正是水稻产业专家团的王丹英。

水稻是浙江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耗水最多的粮食作物,每年耗水量占农业用水的65%以上。传统的水稻田种植模式下,一到灌溉季,农户都要挠头发愁,“花钱雇人不说,高的地方浇不到,低的地方已经淹了”,徐法明忍不住“吐槽”。

平湖市的种粮大户平均年龄超过60岁,灌溉难是件大事。不仅如此,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种植水稻的收益相对较低,因此如何提升水稻种植收益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王丹英而言也不容小觑。“我们和平湖市合作,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更加精确地指导生产”,王丹英告诉记者,这套数字模型还在研发初始阶段,目前配套的精准灌溉技术,农户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实现远程灌溉。但与此同时,一个成熟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样本,且除了灌溉外,他们还想建立适宜平湖的可推广、可指导的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模型,这个探索,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农业科学家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研项目,产出具有针对性和广泛适用性的科研成果。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表示,要坚持把“科研命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实践中去”作为产业专家团的重要任务,为稳产保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湖州长兴稻蛙共生模式(中国水稻研究所供图)

在湖州长兴县,水稻产业专家团的张均华要解决的问题是,找一个适合“稻蛙共生”的水稻品种,并提供配套的种植技术。

记者一行走访的长兴县城山沟村稻蛙复合种养基地是由水蜜桃园新改造而成的稻田,新改造稻田因为土壤耕层结构破坏,土壤养分含量不足等问题,水稻产量较低,农民种稻效益低,积极性不足。

为了提高农民种稻收益和积极性,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们为他们定制了“稻蛙”共生模式,利用稻田养蛙—青蛙除虫—蛙粪肥田的循环模式,水稻和黑斑蛙共生共长,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真正实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大协作齐攻关,粮食安全底气足

农业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吴孔明表示,产业专家团正是按照“举院办大事”的组织模式组建的科技支撑队伍体系,目的就是要打通科技成果应用和服务产业一线“最后一公里”。

该院的第一个产业专家团——“小麦产业专家团”,于2022年10月成立,冬春时节,专家团成员便奔赴山东、河北等地的农业生产一线,在田间地头展开田间课堂、技术推广、救灾减灾等科技支援工作。

2023年1月,产业专家团再添“新力量”,成立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蔬菜五个产业专家团,由包括院士在内的顶级专家组成团队。

值得称道的是,六个产业专家团的成员可不止来自中国农科院。以水稻产业专家团为例,即将成立的12个专家工作站,网罗了来自华南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广东省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等众多专家,这种科研大协作、大联合的工作模式,正是我国农业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大法宝,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底气十足的重要支撑。

2023年2月23日,中国农科院召开产业专家团2023年度工作部署会,各产业专家团领了任务,列了清单。

“启动12个水稻产业专家工作站、发布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或技术规程10—15个(项)、在全国建立新品种或新技术示范基地5个、提供相关技术指导信息10条、举办培训班5个、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0名、召开品种和技术现场观摩会5场、科技包县3—5个。”罗炬向记者展示了水稻产业专家团2023年的任务。

“有目标更要有行动”,罗炬告诉记者,团里的专家们早已奔赴各地,走到田间,和农民一起,为今年的粮食丰收播撒希望去了。(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