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单车“一夜之间”消失 未来将何去何从?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一刀切”是否是最好的办法

目前,入驻太原市的哈啰、美团、青桔等多家共享电单车服务商已暂停运营,等待政府下一步的安排。个别企业尚未完全关停,仍处于观望状态。相关人员正在给车辆做消杀,设置电池休眠,以减少损耗。

“企业已响应政府要求如数回收。最收到挺多客户的投诉,我们只能尽量安抚。至于何时能恢复运营,我们也不能给对方一个明确的时间。”美团山西政府事务部负责人郭慧婷说。

据介绍,美团此前在太原投放了8000余辆共享电单车,运营比较受欢迎。“几十个换电员很忙碌,经常追着车跑。客户投诉办了卡找不到车的情况也常有”。

哈啰共享电单车在太原投入的车辆数量更多一些,但具体数字不便向记者透露。哈啰太原城市经理苏兴海表示,公司全职进行调度的工作人员共有65名,每人每天调度150-180辆电动车,“车辆一天的周转率在10次以上”。

郭慧婷、苏兴海等人均表达出了对车辆回归的期待:“从企业角度讲,希望政府能给一个改进的空间,出台一些指导措施,哪怕试行一段时间,好让我们有章可循”“想上牌照,能上牌就说明我们被纳入管理了”“如果共享车类总数不变,是否可以用共享自行车的一部分数量来置换共享电动车?”

太原市一位交通运输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共享电单车企业也很渴望能够进一步规范运营,但这一渠道并不畅通。“目前没有更多技术手段赋能管理,这道难题摆给了我们,也摆给了企业。”

这位人士坦言,目前共享电单车在山西其他城市仍有运营,而对于省会城市如何管理共享电单车,身为执法人员的他同样心存困惑:共享经济是年社会发展的新生事物,目前太原市仅有一个条例对共享电单车有所涉及,没有更多法律的条文可依据参照。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各地对共享电单车所持态度和管理模式不一。有的“开门欢迎”,有的直接说“不”,还有一些城市选择规范的服务商积极探索“纳管”模式。比如,河北石家庄市采取了有序准入、总量控制、上牌纳管等办法,探索对共享电单车的有效管理。

共享电单车期待规范“纳管”

业内人士认为,共享电单车的到来,对城市整体管理水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在目前技术攻关不足、引导管控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共享电单车实现有序管理依然任重道远。

针对共享电单车的安全问题,苏兴海告诉记者,电单车的制造部门正在研究如何消除电单车使用时的各类安全隐患,包括重新设计电单车的座椅,使其不能够同时乘坐两个人。哈啰技术研发部门还设计了智能头盔,并已经在南昌市投入使用——骑车前必须扫码佩戴头盔车子才能启动,只有头盔归回原位电单车才能落锁。

哈啰山西政府事务经理史宝亮介绍说,在河南洛阳、湖北荆州等地,哈啰助力车运用大数据台,结合热力图、人群潮汐区域、车辆闲置率等指标,不断提高助力车使用率及人群便捷程度。

苏兴海、史宝亮和郭慧婷等人认为,政府的指导政策非常重要,只有出台针对的指导意见或办法,让企业遵循并整改,并加强对日常使用的监督管理,双方才能进入良互动模式。

“新国标已经出台,对电动车的重量、速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一个城市对共享电单车的管理,首先要从车辆本身的研发生产源头着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赵一新说。

他认为,共享电单车有一定的使用人群,它的安全、便捷受到了广泛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并非不可替代,且目前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以现在的管理方式还难以规避。

据介绍,除了未成年人扫码识别难的问题,车辆电池的日常运营维护也很重要,运营维护不到位也会产生隐患。

“随着技术更替升级,共享电单车的部分安全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但不可能完全解决。其便捷毫无疑问,但在提供低成本、方便出行的同时,也会对社会安全、社会秩序带来更多挑战,因此对于共享电单车的到来仍要一分为二,综合考虑。”赵一新说。

专家称,从全国电动车的管理来看,整体还不是特别理想。目前,许多城市正在探索如何让共享电单车安全、规范地融入城市系统,但共享电单车能否在安全规范的情况下为市民提供便利,仍需各方共同努力。

针对城市公共充电桩数量少、购买电动车后充电难等民众诉求,专家也呼吁,城市管理者应加快建设公共充电设施,急群众之所急,进一步满足民众的出行需求。(记者 刘翔霄 柴婷 陈志豪)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 共享电单车 路在何方 安全隐患 有序管理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