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动态:乾隆:朕不是在比美,朕是在炫技

来源: 北京青年报

2022香港佳士得春拍拍出的最贵的10件瓷器中,有7件是乾隆瓷器,5件还超过了千万元。虽然藏家和买家们用事实告诉大众,乾隆瓷器最贵的地位无可动摇,但大众似乎并不买账。“土味”“迷之”“农家乐”……围绕乾隆审美的讨论,这几年频频在社交网络上此起彼伏。乾隆在瓷器方面的审美究竟如何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呢?

华丽浮夸的审美风格

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


(资料图)

乾隆审美已经遭遇了长达数年的“网暴”。被吐槽最狠的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多色地青花斗彩什锦双耳大瓶”。这件瓷器被网友们视为乾隆“农家乐审美”的代表,但网友们并不知道它还有另一个身份,即“瓷母”,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巅峰。

现代人给瓷器命名的方式通常是朝代+釉彩+纹饰+器型。若是按照这个标准的话,这件瓷器应该被称为:“清乾隆青花五彩斗彩金彩珐琅彩红釉粉青釉霁蓝釉松石绿釉窑变釉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酱色釉三阳开泰博古九鼎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蟠螭纹蝙蝠纹花卉纹如意纹萬字纹灵芝纹螭耳大瓶”。

这可是集合了自宋代到清代所有釉彩,其中有珐琅彩、青花、松石、斗彩、珊瑚红、紫金等十几种釉。这些釉彩单独烧制就很费工艺,而将这十几种釉彩像是涮火锅一样集于一身,那难度可是大大提升。要知道,每一种釉彩烧制的温度与时间都不一样,古代工匠又没有温度计,想要兼顾到所有釉彩,看起来几乎不太可能完成,成功率仅仅只有0.23%。然而,这件被网友戏称为“农家乐审美”的代表瓷器就做到了。

与瓷母同样被评为“农家乐审美”的另一代表瓷器是粉彩镂空云龙纹夔凤耳转心瓶。这件瓷器虽没有瓷母看起来浮夸,但因其色彩纹饰的繁复还是被网友们选为了吐槽的代表。先不谈它的外观是否有被吐槽的必要,单是转心瓶的工艺就很值得一说。

转心瓶是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的瓶内,套装着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这个内瓶的表面上绘有各种纹样,如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当转动内瓶的时候,古人可以通过外瓶的镂孔,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这听起来分明就跟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瓶子套一个瓶子,但其实它的制造工艺难度极大。古代的工匠先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再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与槽必须绝对吻合。此外,古代工匠在烧制转心瓶的时候,还得根据自己的经验考虑到外瓶与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在这个过程中,稍微有点不注意,那么之前的功夫全部都白搭。现代人能看到的这些转心瓶都是当年工匠们作品中的“百里挑一”,毕竟烧制转心瓶的代价实在太大。

所以说,这些“农家乐审美”的瓷器外表看起来虽繁复富丽,还将各门类釉彩的优缺点如做麻辣烫一样杂糅其中,但实际上也是一个时代的特色。与其说是“乾隆审美”,不如称之为“乾隆炫技”。

此外,乾隆时期之所以会流行这种华丽浮夸的审美风格,也受到了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潮的影响,可以说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洛可可之风,以轻快、纤细、华丽、繁琐为特点,早期洛可可风格就曾受到中国清代粉彩的启发,彰显华贵与艳丽。反过来,包括传教士与商人在内的外国人到中国来订购瓷器,也使得洛可可风潮逐渐刮向东方,比如洛可可的蔓藤、花朵等装饰内容就与中国缠枝纹装饰主题不谋而合。

乾隆:不就是极致纯美风嘛,朕也会!

乾隆“农家乐审美”就快要被网友印在脑海里时,摄影博主“动脉影”的一组“这也是乾隆审美”图片登上了微博热搜,同时这个话题还带火了几件令人惊艳的瓷器,算是为乾隆审美“洗刷冤屈”。

最受网友欢迎的必须是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不少网友不禁惊呼:“原来乾隆皇帝也有一颗少女心!”这件瓷器整体用粉色的芙蓉石制造,通体布满长短不一、大小相同的天然纹理。在它的盖顶上雕琢着四条蟠螭,宛如游龙盘旋于空中,而炉体的两边还雕刻着两组对称的蟠螭衔耳。整件瓷器看上去色泽温润,古朴传统的造型中又蕴含着玲珑剔透。

大概是乾隆审美被黑得太惨了,故宫博物院也忍不住为乾隆发声,一口气在微博上发布了九件颇具特色的“乾隆红”瓷器。这九件“乾隆红”并不是同一种红色,但每件都有独特的韵味。如清乾隆胭脂红釉蒜头瓶,它的胭脂红釉是一种从欧洲传入的红料,故又称西洋红,但因为这种红釉很像古代妇女用的胭脂色,所以就被称为胭脂红。又如放在C位的清乾隆珊瑚红釉白竹纹碗,碗内壁施白釉,外壁为珊瑚红底配白竹纹,竹纹中的竹叶疏密有致,还有些许摇曳的风姿,而珊瑚红呈色匀净,看起来犹如剪影一样,给予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粉色少女心、极简风以外,“小清新”也被乾隆审美安排得明明白白。如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水晶罐,通体透明剔透,如雪似冰。若是在炎炎夏日观赏,必定会透心凉。而现代人喜欢的“小清新”中最具代表性的绿色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景德镇窑松石绿釉菊瓣盖碗,用瓷器仿制出了绿松石的质感,还用笔描出石头中的瑕疵铁线,一股春日里的生机扑面而来。

现代人夸人喜欢说“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而乾隆审美更狠,他那辈子就让工匠把银河系烧制成瓷器。在“这也是乾隆审美”的话题里,有网友把清乾隆窑变釉双耳壶也发了出来。窑变釉的特点就是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而这件瓷器烧制出了银河系的蓝色,看起来璀璨夺目。

除了彩色瓷器以外,乾隆年间还创制出了青花玲珑瓷、镂空套瓶、鹿头尊等,甚至别的材质也用瓷器烧制而出,让人几乎无法分辨。难怪乾隆时期的朱琰在《陶说》中写道: “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常用来证明与父亲雍正差距的单色釉,在乾隆朝也不在少数。

可以说,真正的“乾隆审美”是“追求华丽、追求极致”,既包括富丽堂皇,又包含至纯至净。在大家的固有审美认知中,把简约等同于高品位,把繁复等同于差品位,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多样审美的背后 是昌盛的国力在支撑

那么,为什么乾隆审美会这么“博爱”?当然是乾隆对瓷器爱得深沉,在《乾隆御制诗集》中,仅赞咏历代瓷器精品的诗词就多达119首。皇帝这么喜欢,那么工匠们就得揣度上意,烧制出符合皇帝审美的瓷器。这里就得先扒一扒乾隆审美背后的男人——唐英。在雍正、乾隆时期,唐英可谓是大名鼎鼎的督陶官。在御窑厂的二十余年里,唐英主导、创新了57种瓷器,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得乾隆欢心。据《陶成纪事》载,在唐英的督办下,“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

有这么得力的督陶官只是原因之一,而最深层的原因是清代乾隆时期为太平盛世,社会经济繁荣。说白了,这么“博爱”的乾隆审美是很昂贵的。早在雍正时期,御窑的花费“岁不过八千余两”。当乾隆继位后,单是乾隆二年,御窑的开销就高达二万两。乾隆敢花这么多钱用来制瓷,完全是昌盛的国力给了他足够的底气。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可谓是汇集了天下怀有绝活的工匠,这才让乾隆年间的瓷器无论是从风格、工艺或是数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可谓是绚烂夺目,繁花似锦。

当现代人走进博物馆,看到这些来自乾隆年间的瓷器时,一眼就会将我们带到历史上的鼎盛王朝。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我们仍然能在那些繁华富丽的瓷器上感受到中国这个国家历史的深厚与博大,以及来自那个时代,且延续至今的文化自信。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