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普阅读战胜“精神内耗”

来源: 光明网

王大鹏


(资料图)

如今,精神内耗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语,很多人也都认为自己存在着精神内耗的状况。这是一种内心状态,通常的表现就是自我否定、负面情绪、消极思维模式等等,而且精神内耗会导致个体情绪低落、自我压力过大,甚至产生自我怀疑等问题,进而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般认为,精神内耗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而产生这种内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不能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扭转这种不利的情形,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

对于如何减轻或者杜绝精神内耗,相关人士也给出了系列建议,其中就包括换一种思维方式。而从科普的角度来说,也许阅读一些科普图书有助于缓解精神内耗,因为科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科普阅读,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世界,看待自我。

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微阅读时代,甚至可以说是“读频”的时代,各个平台上充斥着看之不尽的短视频,碎片化、轻质化、电子化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置身于这个上班忙碌,下班也忙碌的时代,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毕竟社交媒体时代带来了人们阅读习惯的变迁,越来越的人倾向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浅尝辄止地获取碎片式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普阅读不再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该强调科普阅读的重要性,并大力推广科普图书阅读活动。

我们近一两年一直在倡导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实际上科普图书不仅仅是提供科学知识,更多的则是聚焦于科学本质、科学发展的历程、科学精神等方面。

而通过阅读科普图书,不仅仅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更有助于环节个人的精神内耗,养成科学理性,让我们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因为阅读科普图书就是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体会科学历程的跌宕起伏,让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与科学研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它并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硕果累累,有时却田园荒芜。

举例来说,阅读有关宇宙的科普书,可以让我们瞬间进入一个光怪陆离、远超想象的神秘世界,我们可以仰望星空的浩瀚无垠,去聘问辽阔宇宙的奇妙探险,我们还可以探索138亿年前的宇宙如何起源,思考时间究竟是什么,探寻多重宇宙里是否有另外一个自己,甚至看一看令众多科学家百转千回的黑洞之谜,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比如,《盲眼钟表匠》表明了进化论理论家们如何从化石到基因众多不同的证据来源中,重构了坚不可摧的进化论的实例;《宇宙的琴弦》表明了现实法则如何以高等数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及物理学家们如何通过想象中对美和优雅的主观观点评判观点的价值。我们阅读道金斯就是在了解基因驱动的自然选择;阅读古尔德就是在了解进化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更广泛的过程,比如生物大灭绝以及除基因之外驱动进化的个体和物种;阅读平克的部分作品就在了解关于进化论的观点如何解释人类行为;阅读泰森有关天文学的著作就是在了解以经验性证据为坚实基础的宇宙现象;阅读霍金有关宇宙学的著作就是在理解被科学家们认为是真实存在但仍缺少经验性证据的宇宙的特征……

吴以义在《什么是科学史》中这样写道,“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并不能通过教科书简单的定义或传授。最能表现这种思维方式的,并不在科学已经完成的物化的甚至是固化的科学成果,而在于求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好的科普图书是需要用时间来品的,它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芳华不再,相反,会更加熠熠生辉,阅读科普图书会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厚重起来,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也让我们扭转精神内耗的状态,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