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短讯!没有大江大湖为何能成“国际湿地城市”?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地处西部内陆不靠海、没有大江大河流经、没有大型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重庆市梁平区湿地资源并不突出,但在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国际湿地城市”。

这个没有大江大湖的西部小城为何能成为“国际湿地城市”?记者调查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梁平区取长补短,充分用好当地中小型河流、水库、水田、池塘等资源,以“小微湿地+”的理念,构建小微湿地群生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利用小微湿地发展有机农业、民宿旅游等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为水资源欠丰富地区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湿地提供了典型案例。

探索小微湿地保护新路径


【资料图】

去年11月10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分会场举办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颁证仪式,来自13个国家的25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获颁认证证书,其中包括安徽合肥、山东济宁、重庆梁平、江西南昌、辽宁盘锦、湖北武汉和江苏盐城7个中国城市。获评由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至此,全球现有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我国有13个,成为拥有“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

这7个城市中,梁平区是唯一境内没有大江大湖大海和重要湿地的城市。梁平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川渝交界处,总人口90多万,其中城镇地区人口约38万。梁平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负责人、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表示,在获评的7个城市中,梁平的湿地资源不算丰富,但梁平自古有“渝东粮仓”之称,长江中小型支流多、河网密布,有大量田、溪、渠、塘、泉等小微湿地。

袁兴中说,很多人认为湿地就是跟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密切相连,小溪流、小水塘、水田、城市小型景观水体等自然或人工小微湿地虽然面积小,但分布广泛,同样具有蓄水供水、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人居环境等生态功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多年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小微湿地的保护和管理。2018年《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审议通过了我国提交的《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草案,这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首次提交决议草案并顺利通过。

梁平区的湿地保护始于双桂湖治理。双桂湖原是梁平城区边的一座河流型水库,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成为城中湖,但过去湖内网箱养鱼密度大,肥水养鱼让湖水污浊发臭,加上环湖较多的种养殖、餐饮、垂钓等产业形成的污染源,双桂湖的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平区委区政府和袁兴中等专家根据双桂湖多条河流汇聚等特点,实施生态移民、河湖连通、建设环湖小微湿地群等生态治理工程,于2017年建成面积350公顷的国家湿地公园。

记者走进双桂湖公园看到,宽阔的湖面上大量候鸟飞翔嬉戏,湖畔有众多小溪流、小池塘,四周覆盖茂盛的植被,由于因地因势护山理水植树丰草,公园内看不出太多人工造景的痕迹,仿佛置身原始湿地之中。

“我们在双桂湖治理中充分应用了小微湿地生态理念,使双桂湖从一个水质劣V类的人工水库变成了水质稳定达到Ⅲ类、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湿地公园。在双桂湖治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从2018年开始,梁平区以‘小微湿地+’的模式在全域探索开展湿地保护利用。” 袁兴中说。

绿色发展的“加速器”

经过几年探索实践,梁平区形成了“小微湿地+环境整治、生态产业、自然教育”的技术路径,共建成400余个小微湿地。这些易建设、成本低、功能多的小微湿地成为当地绿色发展的“加速器”。

在双桂湖湿地公园鸟类AI监测大数据平台上,记者看到,通过智能摄像头,罗纹鸭、彩鹳、夜鹭等鸟类的数量、种类、分布一目了然。观察数据显示,2022年已有623种植物、282种动物在双桂湖“安家落户”,比2010年分别增加了103种、124种。其中,从2018年开始,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年年迁徙到此;2019年,阔别重庆39年的灰雁前来越冬;2021年,世界上体积最小的鸭类——棉凫首现双桂湖,重庆8年未见的白眉鸭“造访”……

双桂湖吸引鸟类的背后,是梁平区通过“小微湿地+环境整治”推动生态质量持续改善。

在前期治理基础上,梁平区持续修复双桂湖沿湖湿地生态,连通湖、塘、库、溪实现水体循环,因地制宜在湖岸建设小池塘、小溪流、梯田、林泽等多种类型的小微湿地,划定野生动植物生态保育区。袁兴中表示,梁平依托城市自然山水脉络,用河、溪、沟串起的生态蓄水系统、不同类型湿地系统构成了双桂湖“城市湿地连绵体”,让湿地成为市民花园、鸟类天堂,与城市有机融合。

梁平区还广泛利用小微湿地治理环境污染。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唐小平介绍,梁平通过在乡镇污水处理厂边、农民居住点、河流两岸等地修建小微湿地,实现了净化污水、景观提升、丰富生物多样性等多重功能。

由于沿河有大量农田、乡村,农村面源污染一度让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河面飘满垃圾,水质降到劣V类。在龙溪河综合整治中,梁平区在河道两岸修建溪流、浅塘等带状小微湿地群,不但有效拦截了面源污染,还提升了两岸景观。如今,龙溪河水质由劣V类提升到III类,被评为“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重庆市十大最美河流”。

同时,梁平区借鉴我国传统农耕的生态智慧,通过“小微湿地+生态产业”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走进猎神村,梯田湿地、稻田湿地、苍翠竹林、巴渝民居吸引着大量游客。而在七八年前,这个村发展还主要依赖石膏矿业。村民艾文胜告诉记者,从20世纪70年代起,猎神村先后建起了大小石膏矿20余家,虽然村集体富了,但村里常年灰尘笼罩、污染严重。

2017年梁平区关停猎神村石膏矿,开展生态修复、建设乡村小微湿地群,变矿区为湿地、竹林为公园、农房为客房,建成多家网红湿地景观民宿。看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商机,艾文胜2017年办起了农家乐,去年又重新改造了自家农房,“春节假期我的农家乐13个房间全是满的,营业收入有15万元!”

川西村修建13处人工湿地净化养殖废水,建设鱼菜、鱼稻共生的鱼塘湿地发展生态渔园;龙印村通过打造640公顷稻田湿地,发展有机稻米和农耕民俗旅游;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入选重庆市最佳夜游线路,带动周边发展餐饮、康养等产业……

有序构建“乡村湿地生命共同体”,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湿地康养、湿地旅游四大产业,湿地经济已成为梁平的重要产业。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梁平本不产荇菜,前几年由候鸟带到双桂湖。现在,荇菜已成为双桂湖重要的水生植物,荇菜群落发展到近20个、面积500余亩,不仅为鸟类、鱼类带来了食物,每年4-10月开花时,湖面星星点点的黄色荇菜花还成为双桂湖一道靓丽的风景……

了解小微湿地才能更好保护利用小微湿地,为此,梁平区林业、教育、文旅等部门携手多家第三方机构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联合创办7所湿地自然学校、10余个室外宣教场所,编制自然教育教材和系列科普图册,开设包括农耕体验课在内的6门自然教育课程。梁平区已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爱鸟日”等节点开展60余场自然教育主题活动,把湿地宣教与休闲旅游、湿地体验、研学基地有机结合,受众累计近30万人次。

加强小微湿地系统性研究与保护

袁兴中认为,梁平的“小微湿地+”实践为丘陵地区小微湿地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探索出了一条新模式。梁平小微湿地的保护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站在流域和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助力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同时将小微湿地与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相结合,这是梁平获评“国际湿地城市”的主要原因。

梁平区委书记钱建超说,梁平区将实施“十百千”小微湿地示范工程——建设10个小微湿地特色乡镇、100个乡村小微湿地休闲公园、1000个森林小微湿地,培育一批湿地文化创作基地,壮大湿地经济,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互动并进,做好“国际湿地城市”下半篇文章。

相关专家表示,我国提出的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理念,让人们对湿地保护和利用有了新的认识,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过去我国对小微湿地的研究认识不够,很多水塘、溪流等小微湿地被破坏污染。袁兴中等专家以及受访基层干部认为,我国应抓住《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通过我国提议的《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等决议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小微湿地的保护利用。

他们建议加大对小微湿地系统性生态学研究,包括小微湿地的类型划分、空间分布规律、生态功能及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等,为小微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加强湿地资源调查普查,对小微湿地实施分级保护管理,根据《湿地保护法》鼓励各地完善资金、人员、机构、生态补偿等小微湿地的管理体制机制;此外,可鼓励地方政府恢复重建城乡小微湿地生态网络,全面优化提升小微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推广利用小微湿地促进农业、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加强对小微湿地保护利用的宣传,让更多公众了解、保护小微湿地。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