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库:手机银行省却多少跑腿、排队!银行转型的新机遇在哪里?

来源: 实况网

多长时间没去银行了?作为银行客户的你我,点一下手机就能完成转账缴费,去银行网点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这背后,其实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在各个层面展开。

不断迭代的数字技术如何改变银行?面对扑面而来的数字化浪潮,不同类型和体量的银行又是如何及时调整泳姿、乘风破浪的?

近期,瞭望智库与百融云创共同发布的《重塑与新机—银行数智化转型报告2023》(下称《报告》),通过洞察数字化的特征、挑战、发展趋势及应用案例,阐述了多层次、多场景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

不同银行,不同路径

自2013年起,数字化与互联网金融率先产生化学反应,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并快速席卷整个金融业。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科技已经全面深入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

《报告》梳理发现,不同类型的银行也在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首先,国有大行在金融科技战略上均有详细规划,并且不局限于一个领域,通常是在多个方面同时发力,特别是在金融云、技术平台建设、数字化建设方面。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生物识别、金融知识图谱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底层资产交易真实性验证等在风控领域的应用;手机银行、智能柜台、交易银行、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增值服务的全面推出,在提升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业务协同正向循环等方面展现优势。

其次,股份制银行立足自身,错位发展。

股份制银行从自身发展情况出发,在金融科技战略上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同时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打造技术、数据、人才、创新等各方面能力,从战略、体制、产品、流程、服务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零售、对公等业务数字化发展新道路;并在风险控制、运营支持等领域赋能,推动全行转型迈入新高度。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上,人工智能、隐私计算、大数据、卫星通信系统等新技术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并前瞻性探索尖端技术在金融场景的潜在应用。

例如,平安银行创设LAMBDA实验室,协同合作伙伴成功研制卫星通信终端,共同推动卫星、火箭发射,不断赋能新型供应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持续探索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在金融建模、隐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最后,中小银行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实现“小步快跑”。

《报告》分析,相较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优势和劣势都十分突出,中小银行普遍存在转型战略目标不清晰、科技投入及人才储备相对较弱、场景连接不够丰富、产品迭代速度较慢等短板,但同时具备决策链条相对较短、资源优势明显等比较优势。

这一背景下,中小银行可以借鉴大型银行的转型路径,从中抽取出一些共性、可复制的经验,根据自身情况,有效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战略和局部试点之间的关系,分阶段、有步骤地构建未来数字化银行的关键能力,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加速布局,实现“小步快跑”。

新阶段,新趋势

2022年1月,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报告》梳理发现,新阶段银行业数字化发展呈现出五个方面的新趋势。

其一,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下,组织模式与管理机制不断变革。

随着数字化的进程加深,商业银行开始向新的组织模式发生转变,一些银行开始探索建立由金融科技委员会、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和执行小组组合而成的三层架构,牵引全行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其中,数字化转型进入成熟期的银行(如招行、平安银行等),在组织与人才基础扎实的情况下,还呈现出由业务部门各自主导的分布式结构。

其二,持续拓展业务转型的深度与广度。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应用科技赋能业务,尽管目前零售和小微是各家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战略业务领域,但未来对公业务和金融市场化业务的数字化转型竞争态势则会成为又一业务差异分层点。所以,《报告》分析认为,持续深化零售业务转型,让优质金融产品服务万家和布局非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是拓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广度和深度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其三,开放银行已成共识,大行积极布局。

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客户与银行的交互方式,金融服务数字化脚步不断加快,融入场景、开放生态正在成为银行业的新浪潮,国有六大行成为推动我国开放银行建设的领头羊。

以工商银行为例,其打造了一系列跨界合作平台,将业务架构由内部向跨界生态延展。公开资料显示,工商银行对外提供了9大类、40种业务和40余项功能的服务能力,涵盖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条线的同时,还覆盖民生服务、公共事业、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以及衣食住行等行业场景,旨在构建一个“服务无所不在、创新无所不包、应用无所不能”的开放银行体系。

同时,股份制银行也在积极布局开放银行。例如,平安银行目前的开放银行平台已发布7100多个API与H5接口,400多个标准化产品,接口日均调用量超过1000万次,同时非常看重自建生态场景,涵盖旅游出行、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生态。

其四,数据中台建设任重道远。

银行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源,如何挖掘数据价值关乎未来。数据中台能够帮助企业对数据进行整合完善,提供适用、适配、成熟、完整的一站式大数据平台工具,实现更加便捷的数据采集、交换等任务配置以及监控管理。

《报告》提出,在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银行的新基建加速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利用日益精进的技术,重构银行架构与业务生态最好的时机。

其五,各家银行金融科技基因全面觉醒,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银行塑造了更加立体式、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不仅推动了中间业务的转型发展,还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以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22年6月底,“业务中台”共梳理440项标准化能力,已应用于全行49个场景平台;“数据中台”累计部署用户客户标签等数据产品100余项,数据中台服务站发布3100余项数据服务,日调用峰值超290万笔;“技术中台”累计发布133项公共服务,日均调用量较2021年末增加一倍。

培育新动能,撬动新价值

新形势下的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更甚以往。作为中国金融数智化转型的赋能者,百融云创借助自身的数智化能力,以及为7000家金融机构服务的领先经验,将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封装”为体系化的数智化转型工具箱,为金融机构提供一套完整、开放和先进的服务方案,将数智化思维、数智化工具全面嵌入转型各个环节,触及转型的核心,为业务赋能。

多家银行携手百融云创从顶层布局到落地实践取得的诸多成功经验,是中国银行数字化转型新成果和新进展的一个缩影。

其一,探索数字化的体系谋划,培育经营新动能。

目前我国有近4000家中小银行,是服务城乡、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的中坚力量,但也受制于资本、人才、规模、科技等因素,在数字化转型方向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亟需寻找到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业务痛点,百融云创通过依托顶层布局重塑普惠金融发展方向的方法,协助一家西部农商行陆续完善了风险管理策略、流程、模型、舆情监控、关系图谱等重要环节,优化了各业务线风险管理和流程,实现了贷前审批时间和审批成本下降6%以上,贷中审批时间从两三个小时压缩到15分钟之内,贷后有效降低逾期与不良资产占比。

其二,利用数智化手段为银行业务赋能,助其突破发展瓶颈。

作为近年来财富管理领域快速崛起的一员,百融云创构建了财富管理“4+1”体系,即客户洞察、智能策略、内容运营、敏捷迭代以及数字化系统工具,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全新的数智化客户经营模式。

2021年下半年,百融云创与某国有大行合作的AUM提升项目开始“孵化”,截止到项目结束,该行已有5家支行完成营销试点工作,有效增加了获客资源,转化环节中整体营销策略提升度达70%,现在一名客户经理每天只需花不到60分钟就能完成3000条以上的个性化消息推送,与客户进行1万次以上的深度对话。

其三,提升“一体化”中台能力,撬动创新价值。

银行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化中台建设至关重要。百融云创通过多年的行业经验,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设计进行数据中台建设,能够通过打破不同项目、系统和业务板块的“藩篱”,实现数据的汇总、融合,赋能于营销、风险管理、业务运营等不同场景的决策。

同时,基于数据中台与银行联合建模,能够增强银行的数据分析能力,并对业务进行深度挖掘,实现数据的资产化、价值化和能力化,为前台的业务团队与后台的科技团队和运营团队之间铺设一条畅通的管道,为商业银行的敏捷反应和快速创新注入数字生产力。

其四,探索前沿科技应用,实现更多可能。

近年来,百融云创釆用了立体化布局的策略,在底层专利突破、技术应用创新以及商业应用实践上齐头并进,已经成为隐私计算领域最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之一,目前已经取得诸多开创性成果。其中,隐私计算平台Indra的创新实践入选为亿欧智库《2022中国隐私计算产业研究报告》的经典案例,基于在隐私计算领域的持续投入,百融云创已经成功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此外,近年来产业界纷纷将机器学习平台作为研发的重点。作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企业,百融云创历经3年自主研发了ORCA机器学习框架,能够帮助企业用户实现模型开发的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将机器学习模型推理性能(TPS)平均提升300%以上,复杂模型提升700%,模型测试与部署时间缩短50%以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